艾滋携带者如何不具传染力?

2017年9月,美国疾控中心指出,每日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达到并保持无法检测出病毒载量状态的艾滋病毒感染者,没有将病毒通过性行为传播给阴性性伴的风险。

(图片来源: The Lancet)

什么是U=U?
是否会将病毒传染给伴侣或他人是艾滋病毒(HIV)携带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困惑艾滋病毒携带者伴侣的一个重要问题。
现在科学给出了清晰的回答:“稳定地接受HIV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ART)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其血液中的病毒载量若持续六个月以上控制在测不到的状态时,其传播艾滋病毒的风险可忽略,甚至不存在”,即“不具传染力”。(资料来源:北京无国界爱心公益基金http://cn.love-international.org/blog/untransmittable)

(图片来源:Desmond Tutu HIV Foundation, http://desmondtutuhivfoundation.org.za/undetectable-hiv-untransmittable/)
什么是病毒载量检测不到和病毒量受抑制?
1. 病毒载量:指感染者血液里艾滋病毒数量。一般来说,病毒量越高,传染艾滋的风险越高。
2. 病毒载量检测不到: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感染者体内的病毒数量至无法被检测到的状态——通常是在每毫升40个以下,取决于所用的检测方法。
3. 病毒量受抑制:当抗病毒药物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每毫升200个以下时。
(资料来源:台湾露德协会,http://www.lourdes.org.tw/list_1.asp?id=3253&menu1=4&menu2=23;

Prevention Access Campaign,https://www.preventionaccess.org/consensus)

U=U活动自2016年7月推出以来,在国外受到了医学界和媒体的广泛支持。上图是来自国外主流媒体对它的报道。
(图片来源:Prevention Access Campaign, https://www.preventionaccess.org/news)
很多人都会问:风险可忽略、甚至不存在,是不是意味着100%不会传染呢?是的!

U=U的结论基于医学研究证实,根据全球知名的医学杂志Lancet的报道,HPTN502试验跟踪调查了全球9个国家共1763对“阴阳”伴侣(包括异性恋和同性恋),即一方是感染者,另一方不是,并给阴性参与者ART,发现没有一位病毒抑制的艾滋携带者把病毒传染给其伴侣。

(资料来源:The Lancet, U=U Taking Off in 2017)

达到U=U的必要条件
1
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2
良好的服药依从性
3
持续(稳定6个月以上)测不到HIV病毒载量
4
 “不具有传染力”仅为性行为传播
只有同时达到以上四个条件,才符合U=U的要求。(资料来源:北京无国界爱心公益基金会,http://cn.love-international.org/uu)

上图显示了全世界有71个国家,580个组织加入了U=U的活动。(图片来源:Prevention Access Campain, https://www.preventionaccess.org/community)

U=U的意义
1
减少艾滋病毒携带者对性行为的恐惧和羞耻。
2
有助于从社区、医疗和个人层面上消除艾滋病污名化。

3
有助于鼓励艾滋病毒携带者开始并保持治疗,促进其及伴侣健康。
4
通过强力倡导,推动全球为需要获得诊断、治疗和关怀的人们提供支持,促进我们在终结HIV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资料来源:Prevention Access Campaign,https://www.preventionaccess.org/undetectable )
小编的话
自从U=U运动发起以来,我听到了社区中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些感染者朋友觉得U=U这件事情让他们更有动力去坚持好好吃药、控制自己的病载量。有的朋友通过控制病载量,有了自己健康的小孩。同时,也有一些朋友对U=U的科学性进行了质疑:他们虽然理解U=U的出发点是为了反歧视,但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盲目推广这个可能会对控制国内的艾滋病疫情起到反作用。

那么大家对于U=U又是怎么看呢?如果你有想分享的话,请给这篇文章留言吧!

GPP项目介绍
GPP项目(Good Participatory Practices)是由美国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和国内多家合作伙伴共同支持的项目;旨在通过促进多方合作交流来提高国内社区对于HIV相关的临床研究以及最新HIV预防方法的认识和理解。项目具体内容包括和HIV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宣传普及活动和能力建设等。
版权声明:本文由GPP项目工作组供稿。由GPP项目协调员孟斯言和上海心生SCMC项目点合作伙伴Eric共同撰写。如需转载,请联系上海心生组织。